国产游戏难:为什么我们总感觉比国外游戏“更难做”

52人阅读 分享

国产游戏难,这并不是一句空穴来风的感叹。作为一名深耕国产游戏行业十余年的制作人,慕容渊,我见证过无数次项目因压力折戟、团队因现实瓦解,也亲手推动过几个小团队逆流而上。每当有同行、媒体,甚至玩家问我,为什么国产游戏难?我的内心都会涌现出复杂的感慨。不妨以我这个圈内“老炮”的视角,剖析下那些让国产游戏难于登天的隐形关卡,也希望给关注国产游戏、期待突破的你,一点更真实的答案。

创意与审查的拉锯:想象力常常被现实绊倒

如果你问我,理想中的游戏开发该是什么样?应该是团队自由挥洒天马行空的创意,玩家与制作人的思想共振。但现实呢?国产游戏的创意之火,经常被各种“看不见的手”熄灭。2025年,国内获批版号的新游戏仅有427款,而同期日本和韩国的新增版号数量分别为1109和866款。数据冰冷,但背后的故事却热烈而无奈。

很多团队在立项之初,画了宏伟蓝图,幻想着做出国产巫师、国产黑魂、国产荒野大镖客。但在送审、修改、再送审的无限循环里,剧情、表现、角色都要不断让步。创新不再是一场冒险,而成了“平衡术”和“走钢丝”。审核制度不是不能理解,它保证了市场秩序和未成年保护,但对创作者来说,这就是一场持续的消耗。

资本裹挟的现实:理想主义在账本面前败下阵

我最怕被问:“你们国产游戏做得好,怎么还这么难活?”坦白说,2025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营收增长率只有3.1%,远低于2023年同期的12.4%。资本的热情,已经不是五六年前那股蜂拥而至的浪潮了。制作人们在两三年前还能轻松拉到A轮、B轮融资,现在呢?连天使轮都得靠个人关系和社交圈硬拗。

很多中小工作室刚有点起色,就被现金流断裂按在地上摩擦。2024年关停的游戏企业数量高达7453家,2025年这个趋势还会延续。没有钱,谈何理想?开发周期被压缩,研发团队得兼数职,外包变成家常便饭,甚至有些“独立”游戏变成了“独立生存游戏”,每天都在过“吃了上顿没下顿”的日子。国产游戏难,难就难在这里:你想燃烧自己,但柴已经快烧完了。

用户口味变化太快:爆款神话带来的焦虑

还记得2022年某款国风开放世界RPG横空出世,让一票同行欢呼“国产游戏能行”?可到了2025年,玩家审美已经变了——他们对美术、叙事、交互的要求持续抬高。2025年TapTap年度用户调研显示,82%的核心玩家表示“国产游戏美术和玩法同质化严重”,74%的人会因为“创新不足”弃坑。

行业流传一句话——“你永远猜不到下一秒玩家喜欢什么”。这不是夸张。团队在开发时完全抓不住风向,上一波流行像素风,下一波又要赛博朋克。做得慢了,玩家说你过时;快了,品质跟不上又被骂“粗制滥造”。焦虑,成了国产游戏团队的普遍底色。我们渴望创新,却不敢赌,生怕一着不慎满盘皆输。

出海战略背后的真实考验

有人说,国产游戏“内卷”太凶,不如去海外闯一闯。2025年,腾讯、米哈游这些巨头早已打开海外局面,“原神”全球营收已突破60亿美元。但别把出海看得太美好。不同文化下,本地化难题像一道无解的方程,且用户获取成本在海外一样高昂。Sensor Tower数据显示,2025年中国手游海外买量总成本同比上涨36%,而大部分中小团队甚至连海外推广预算都没有。

还有法律、支付、服务器合规这些复杂门槛。就算内容被海外用户接受,也可能在本地政策、社区关系中一波三折。国产游戏难,不仅仅难在国内市场,出海也并非坦途。只不过在不同海域,波浪各有各的苦涩。

逆风翻盘的可能性:共振梦想与现实的夹缝

所有说国产游戏难的人,其实内心都还抱着最后一丝不服气。今年春天,一款名为《归墟》的国产独立游戏,一上线就在Steam斩获了85分的好评,海外销量占到64%。它没花太多的钱,团队只有十来个人,靠的是对东方仙侠文化的极致打磨,以及对玩法创新的执着。这样的案例仿佛一束光刺破阴霾,告诉每一个还在坚持的创作者:或许难,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路。

“国产游戏难”,从来就不意味着绝望。难背后,是一次次向现实叫板的尝试,是一群人用热爱抗衡世界的痼疾。我依然相信,哪怕夹缝再窄,中国游戏人依旧能推开一道属于自己的光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南波游戏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
推荐阅读

  • 精选
  • 最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