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游戏全是动作游戏行业从业者眼中的多元与误解

49人阅读 分享

“国产游戏全是动作游戏”,这句话在2025年的依然频繁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和玩家论坛。作为一名深耕游戏行业十余年的策划人——我叫林澈,常常在会议室、展会、甚至朋友聚会中听到类似的感叹。每当此时,我总会忍不住想,为什么这样一个标签会如此顽固地贴在国产游戏身上?我想用我的视角,带你走进这个行业的真实一面。

误读背后的情绪:玩家的期待与失落

“全是动作游戏”这句话,其实藏着玩家们的情绪。2025年,国内游戏市场规模已突破4000亿元人民币,玩家数量超过7亿。可在B站、知乎、微博等平台,依然有大量声音在讨论“国产游戏类型单一”。这不是空穴来风。2024年上线的国产新游中,动作类(含ARPG、ACT、MOBA等)占比高达38%,远超欧美市场的22%。但这组数据背后,是玩家对创新和多样性的渴望。每当一款新作公布,评论区总会有人调侃:“又是动作游戏,换皮罢了。”这种情绪,既有对市场现状的无奈,也有对国产游戏未来的期待。

行业视角:动作游戏为何频频“出圈”?

站在开发者的角度,动作游戏的高曝光率并非偶然。2025年,国内头部厂商如米哈游、腾讯、网易,纷纷加码动作品类。原因很现实:动作游戏在移动端和主机端都具备极强的商业变现能力。以《原神》《崩坏:星穹铁道》为例,2025年上半年全球流水分别达到18亿美元和12亿美元,动作元素成为吸引全球玩家的核心卖点。更重要的是,动作游戏的社交属性和竞技性,极易形成社区氛围,带动二次传播。对于厂商来说,这是一条“看得见回报”的赛道。

被忽视的多样性:国产游戏的另一面

但如果你真的走进行业,会发现“全是动作游戏”其实是一种刻板印象。2025年,国产独立游戏在Steam平台的上架数量同比增长了27%,其中解谜、模拟、叙事、策略等非动作类作品占比超过60%。2025年初上线的《江南百景图2》以模拟经营为核心,首月下载量突破500万;《戴森球计划》持续霸榜全球畅销榜,成为国产科幻策略游戏的代表。还有像《光与夜之恋》《未定事件簿》这样的女性向恋爱游戏,2025年活跃用户数已突破千万。只是,这些作品往往没有动作游戏那样的高热度和话题性,容易被主流舆论忽略。

数据背后的行业困境与突破

为什么动作游戏依然是主流?一方面,动作品类的技术门槛和美术表现力,最容易在短时间内吸引投资和用户。2025年,国内游戏研发成本普遍上涨,3A项目动辄投入数亿元。厂商更倾向于选择“风险可控”的动作品类。另一方面,政策监管和版号审批也影响着品类分布。2025年上半年,获得版号的新游中,动作类占比高达41%。但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尝试“动作+X”混合玩法,比如动作+解谜、动作+模拟,试图打破单一标签。

玩家与行业的双向奔赴

作为行业从业者,我常常在玩家和开发者之间感受到一种微妙的张力。玩家渴望多样性,开发者追求生存与创新。2025年,越来越多的国产游戏团队开始关注细分市场和小众品类。成都的独立团队“纸鹤工作室”推出的叙事解谜游戏《回声》,在海外斩获多个奖项。还有以无障碍为卖点的《无声之地》,让更多特殊群体感受到游戏的温度。这些变化,正在悄然改变着“国产游戏全是动作游戏”的刻板印象。

标签之外,国产游戏的无限可能

“国产游戏全是动作游戏”,这句话或许曾经有其现实依据,但2025年的行业正在发生着肉眼可见的变化。作为一名游戏策划,我更愿意相信,国产游戏的未来属于多元与创新。每一位玩家的声音,都是推动行业前行的动力。下次再听到类似的标签,不妨多一分理解,也多一分期待。国产游戏,远不止动作那么简单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南波游戏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
推荐阅读

  • 精选
  • 最新